> 管理 >
开篇先问个问题:
为什么停车场一定要有杆?
你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或许你曾因它而恼火——因为它影响了你车辆进出的速度。但是,这个杆的存在,至今为止,少有人质疑过。
2019年5月,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提出了这个问题。随后,他的同事们陷入思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停车场入口安装摄像头,记下车牌号后,车牌号和支付宝绑定,便可以实现自动扣款。
这样,停车杆就无需存在了。
这是当前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场景。
互联网在赋能传统产业,而支付宝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正在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开枝散叶:如针对保险业推出的相互宝、针对跨境服务推出的区块链全球汇款、针对公益事业推出的蚂蚁森林业务等等。
这就好像在“无人区”探索,创新孕育在未知的土壤,打破的是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
这里的创新,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更好理解了: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机动车法案》中规定,每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人驾驶,其中一人必须在车前50米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
今天看来,这个规定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因为当时他们是用管理马车的方式,来约束汽车的。
这种局限于既有经验而自我设限的现象,就叫“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科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就可以跳出来。接着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跳蚤撞到盖子,跳不出去。
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跳跃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起,总保持在玻璃盖以下的高度。一周之后,盖子取下来,但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最终,这只跳蚤,变成了“爬蚤”。
这个玻璃杯,就如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过往的经历。如果我们不打破思维定势,就永远不可能知道,玻璃杯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甚至会忘记,我们曾拥有“跳跃”的能力。
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更容易变得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新的一年到来,试着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我都有哪些成长?成长了多少?成长速度又如何?怎样才能更快更高更强?我又是否过于依赖既有的“成功模式”?
道理虽简单,但人们很容易默认现有的高度,不敢或怠于尝试另一个新的“高度”。若要避免沉溺舒适圈,就应破除以下思想“毒瘤”。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似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的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仍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动荡不安、时常抱怨的生活。
目标的好处不言自明,它赋予我们做事的动力和意义感,像“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校准和纠偏,最终无限趋近我们的预期。
没有“指南针”,我们就如同航行在汪洋大海,在寻找归途的过程中,极易迷失方向。
事实上,很多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市面上关于方法论的指导不在少数,它们都是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各种工具,但只有个人的目标,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完成。
如果没有目标,努力只是一种自我麻痹。
所以,新年新气象,你制定新年目标了吗?如果可以,还可以把时间拉长,比如说50年。
《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任日本第一互联网集团企业GMO董事长,18岁辍学,35岁时拥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他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定目标、做详尽的计划,高效的处理工作。他用SMART法则来衡量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作了15年的计划,之后甚至还做了55年的计划。
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成了一部分目标。有许多人一生无所建树,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足以释放出全部的潜能。
卡罗尔·德韦克的著书《终身成长》中说:你与牛人的差距,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倾向于认为人的能力无法改变,而后者则认为人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达成目标。
同样一件事,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看法截然不同,采取的行动也全然不同。因此,往往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成长,并引领我们达到什么高度。
点击按钮可通过QQ进行沟通,请确认启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