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推動重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36個單位及產品上榜國家綠色制造榜單
綠色制造推動重慶工業高質量發展
一塊普通玻璃,經過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惠科金渝)智能化工藝加工后,成為用於電腦、電視的液晶顯示屏,“搖身一變”身價倍增。
在重慶宗申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稱宗申制造),上線運行近1年的“1011智能制造裝配生產線”,帶動了國內摩托車發動機制造新一輪變革。
惠科金渝和宗申制造,是日前入選國家工信部第四批“綠色制造示范名錄”的21個單位及產品的代表。自2016年工信部啟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單位和產品創建以來,我市共有36個單位及產品上榜,綠色制造正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智能化綠色化生產加速新興產業崛起
15天,這是將一塊普通玻璃變為液晶顯示屏所需的加工周期。在惠科金渝生產車間,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玻璃變形記”,車間裡沒有火花飛濺、機械轟鳴,整潔干淨得像一個圖書館。
惠科金渝負責人表示,該企業將普通玻璃制成液晶面板的生產流程全部是智能化,整個車間隻需兩名工作人員負責觀察機械運行,核實機台的上報數據即可。
該負責人表示,智能化生產讓員工擺脫了機械重復的體力活,可以將更多時間用於技術研發。目前惠科金渝有員工近2000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達800人,佔比40%。
實施智能化綠色生產,為惠科金渝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產品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
據介紹,液晶面板能夠呈現出精致畫面的原因,全靠玻璃基板上刻蝕的金屬線進行信號傳輸,每一根金屬線的質量都決定著整個面板顯示的精確度。
如今惠科金渝生產的液晶面板的金屬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依靠智能化、綠色化生產線,惠科金渝機台刻蝕金屬線的誤差僅隻有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50。
作為國內首個由混合所有制企業主導建設的液晶面板項目,惠科金渝自投產以來,通過實施智能化綠色化生產,讓生產成本下降5%,生產效能提升20%,推動液晶面板產業成為全市正崛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智能化綠色化工藝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在宗申制造,蔣文彬崗位變了,由一名摩托車發動機生產線的裝配工,轉崗為物料配送工。
40歲的蔣文彬在宗申制造摩托車發動機1011生產線從事一線操作8年。以前他的工作是為摩托車發動機裝配電機,每裝配一台電機耗時約25秒,他每天最多可裝配1500台,工作強度很大。
去年11月,蔣文彬被企業告知,由於1011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他被調往另一條生產線從事物料配送。與他一起調整到新崗位的,還有1011生產線上的60多名工友,他們都被轉崗到了宗申制造其他一線操作崗位。
“當時心裡很忐忑。”蔣文彬說,一方面離開熟悉的生產線去新崗位工作,難免為“新飯碗”擔憂﹔另一方面他也在琢磨,這些智能化“鐵坨坨”,就真比他這樣在裝配工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師傅管用?
很快,智能化改造的效果便讓蔣文彬心服口服——相比傳統生產線,改造后的1011生產線,操作人員減少了一半,同時生產效率提高14%,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6%,運營成本降低17%,單位生產能耗降低29%。
宗申制造總經理陳耀軍介紹,1011智能制造裝配生產線使用了大數據、數字模擬和工業物聯網等技術,由智能裝配、智能物流、智能信息等三個系統組成。其中,僅智能裝配就有12個自動化單元,配備近200台全自動專機、機器手等智能設備,通過運用激光檢測等前沿工藝,讓生產過程實現工藝單元化、生產數據價值挖掘等。
陳耀軍說,以前1011生產線需120多名工人“兩班倒”,而現在這條生產線隻需60名工人進行操作,不僅產品產量更大,而且品質、耐用度、降噪音等指標均大幅提高,產品趨於零缺陷,“智能化、綠色化工藝,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很大幫助!”
工業園區產業向綠環境變美
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如今,我市工業園區在推動產業向綠色轉型的同時,也同步加強對環境生態保護防控。
此次獲評工信部第四批“綠色園區”稱號的重慶兩江新區水土工業開發區(以下稱水土園區),就是表率之一。
確保園區天藍、樹綠、水清,水土園區從建園之初便嚴格制訂近乎苛刻的招商引資“准入制度”——企業的投入產出指標僅作為入園參考條件之一,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業及隱性污染企業,無論其產值有多高、利稅有多大、解決就業人員有多少,都會直接“斃掉”。
同类文章排行
- 綠色制造推動重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5年实现行业绿色生产技术替代
- 国家公布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 9家湖北企业上榜“
- 宁夏永宁: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保障消毒液生产供
- 中国能源报
- 安徽绿色制造 “枝繁叶茂”
- 重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 齐鲁制药海南公司:践行“绿色工厂”理念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 威海市绿色制造认定有了“硬杠杠”
- 上海绿色制造联盟揭牌 助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